“海絲”五周年:沿線港口航運業煥發新活力
時間:2018-10-08 瀏覽次數:2
“宇宙”輪,載重19.8萬噸,能裝2.1萬個標箱,是全世界最大的集裝箱船之一。2日,這艘巨輪緩緩駛入荷蘭鹿特丹港集裝箱碼頭。鹿特丹是隨著15世紀末大航海時代興起的西方港口之一,如今,來自中國的貨輪已成為這一港口繁盛的標志。
2013年10月3日,中國國家領導人提出共建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”倡議。5年來,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船運、港口、貿易在倡議帶動下共同發展,煥發出新活力。
船行萬里
大航海時代之前,海上絲綢之路已興盛千年。12世紀末期至13世紀初期,磁羅盤導航等中國航海技術,經由阿拉伯商人傳至西方,使西方中世紀的海圖和航行技術發生根本變革。
英國著名科學史學家李約瑟曾說,在造船和航海領域,東方曾大幅領先西方。航運史學家們指出,正是東方繁盛“海絲”孕育積累的航海、造船技術,奠定了大航海時代到來的技術基礎。
明代航海家鄭和曾率領當時世界最龐大的遠洋船隊,縱橫于西太平洋與北印度洋的廣闊水域,遍訪亞非幾十個國家與地區。鄭和船隊在巨浪如山的大海上,“云帆高張,晝夜星馳,涉彼狂瀾,若履通衢”,彰顯先進航海技術和強大造船能力。
今天,中遠海運“宇宙”輪穿越南海、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,往返于中國東部沿岸和歐洲多個港口之間,這艘巨輪每次停靠都令港口人緊張興奮、令貿易商歡呼喝彩。
近些年,中國和韓國的造船業訂單量各占世界總訂單量三分之一以上,交替位于世界首位。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,今年上半年,中國造船完工1886萬載重噸,完工量約占世界的四成,位居世界第一;新接訂單量僅次于韓國,居世界第二;2018年6月底手持訂單量約占全世界的45%。
不久的將來,越來越多比肩“宇宙”輪的巨船將被交付運營,成為“海絲”路上的航運中堅力量。